以.約(柏文) 891

susan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逢友合唱團2013年音樂會
逢友合唱團年度公演 – 美洲即景 (American Scenery)
時間:102年11月4日 (一) 7:30PM
地點:新舞臺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3號,捷運:市政府站)
指揮:何家瑋、朱元雷
伴奏:陳育志、張琇晶
票價:300、500、800 (500、800向主辦單位訂購打八折)
購票網站: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xs3%2FYZsPCcAQ
信仰的模樣

Ubi Caritas/《那裡有仁愛》
作曲者布羅斯(Mark Burrows, b.1971),美國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臨床醫師。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學士,主修音樂教育;德洲基督教大學(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碩士,主修指揮。他以其為孩子及家庭所創作的歌曲和音樂會聞名,並獲得許多獎項。他目前為德州沃斯堡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First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Fort Worth, Texas) 的藝術總監,同時是達拉斯史蒂芬福斯特小學(Stephen Foster Elementary, Dallas, Texas) 的音樂教師。此原為一首非常古老的教會歌曲,大多在聖週四於濯足禮時歌唱。當天彌撒中,聽福音宣讀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給宗徒們一個新的「命令」(Mandatum) ,而這字也變成濯足禮的稱呼了。耶穌在去世前,向人類表示他的大愛,他不但用口頭、更用榜樣清楚說出:「我給你們一個新命令,你們應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當然這句話就是耶穌一生的縮影,也是整個教會生活和規律的核心。在福音中耶穌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你的天主上主,你應當愛人如己。』因為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早在第四世紀時,教友受洗後,立即舉行濯足禮,在舉行這動人的禮節時,就聽到用拉丁文唱的Ubi caritas ─何處有仁,何處有愛,天主必常在。

Ubi Caritas

Ubi caritas et amor, Deus ibi est.
Congregavit nos in unum Christi amor.
Exultemus et in ipso jucundemur.
Timeamus et amemus Deum vivum.
Et ex corde diligamus nos sincero.
Ubi caritas et amor, Deus ibi est. 那裡有仁愛

上主同在之處必有仁慈與愛
基督之愛使我們合一
讓我們在祂裡面歡欣喜樂
讓我們敬畏且愛那永活的神
願我們以誠實的心彼此相愛
上主同在之處必有仁慈與愛

Come into My Garden/《來到我的花園》
斯楚坡(Z. Randall Stroope, b.1953) 出生於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碩士,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音樂藝術博士,主修合唱指揮,現為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副教授。是美國非常活躍的合唱指揮、作曲家和講師,近幾年擔任歐洲兩個夏季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他的音樂作品超過125件以上,同時亦出版許多器樂作品。
本首歌詞出自聖經雅歌(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五卷),雅歌取自書中首句「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意即卓越絕倫的歌。多數研經學者均認為雅歌作者應為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其文筆高超,以柔情細緻的筆法,激發讀者感性上的強烈反應,同時揭示愛情絕妙之美與迷人之處,是神給世人最好的恩賜之一。

Come into my garden

Awake, O north wind and blow on my face.
Carry my scent to my love and my bride.
She lives in a garden all cover'd with spice,
flowing with Lebanon's of gold.
I am my love's and she is mine.
North wind awaken my song of songs

Lift the latch, pull the door, soft as the dawn.
Let me hear your voice,
let me touch your robe.
Fair as the moon, bright as the sun.
Come, come.

Come dwell in my garden.
Arise and come dwell in my garden.
Arise and let me hear your voice.
Let me touch your robe.
Come into my garden,
my song of songs

Maidens call her blessed,
queens and concubines praise her
(Arise come away!)

The rain is over, the earth is singing!
Arise, come away.

For the flowers appear on the earth,
and the cooing of doves is heard in our land.
Arise, arise.

Come dwell in my garden.
Arise and come dwell in my garden.
Arise and let me hear your voice.
Let me touch your robe.
Come into my garden,
my song of songs. 來到我的花園

清醒吧,北方之風!吹拂我的臉龐。

將我的氣息帶給我的摯愛,我的新娘。

她住在香料盎然的花園,

流淌著黎巴嫩的黃金。
我屬於她,而她屬於我。
北方之風請輕輕喚醒我的戀曲。

提起閂鎖,拉開門,輕柔如同曙光。

讓我聽聞你的聲音,
讓我輕撫你的袍子。
如月亮幽美,如太陽明亮。
來吧,來吧。

來徘徊在我的花園裡。
起身到我的花園裡徜徉。
甦醒吧,讓我聽聞你的聲音。
讓我輕撫你的袍子。
步入我的花園,
我的戀曲。

少女歌頌她,
后妃禮讚她。
(甦醒,歸來吧!)

暴雨已息,大地開始歡唱。
甦醒,歸來吧。

綻放的花兒點綴大地,
班鳩的晨曲遠播四方。

甦醒吧,甦醒吧!

來徘徊在我的花園裡。
起身到我的花園裡徜徉。
甦醒吧,
讓我聽聞你的聲音。
讓我輕撫你的袍子。
步入我的花園,我的戀曲。


當代之聲

In Remembrance from “Requiem” /回憶—選自《安魂曲》
戴利(Eleanor Daley, b.1955),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是知名的作曲家、唱詩班指揮、合唱伴奏,同時也是位臨床醫師。自1982以來擔任費爾勞恩大道聯合教堂(Fairlawn Avenue United Church)
音樂總監,她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出版了超過140件合唱作品,其最著名的作品首推玫瑰三部曲和安魂曲 (Requiem),其安魂曲並在1994年獲得了加拿大年度最佳合唱作曲獎,《In Remembrance》正是選自裡面的一首。她在音樂旋律上有非凡的天賦,能敏銳的將歌詞與音樂結合在一起。
本曲歌詞作者為弗萊(Mary Elizabeth Frye, 1905-2004),1932年住在巴爾的摩時,為悼念母親而譜寫的一首詩,動人的描述死者如何安慰失去愛人的生者。戴利巧妙的讓各聲部在旋律中穿梭,寫出了極具感染力的曲子,每每在結束後留給聽者無比的祥和之感。

In Remembrance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morning rain.

And when you wake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ee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ed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s that shine at night.

Do not stand,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回憶

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並未沉睡。
我化為千風吹送著,
我化為雪中閃耀的鑽石。
我化為陽光灑落在成熟稻穀上,
我化為棉棉的秋雨。

當你在清晨的寧靜中醒來,

我已化為湍急的溪流,
寧靜的鳥兒在上方盤旋。
我化為溫柔的星星在夜晚閃耀。

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尚未離世。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 /《就在這燦爛的夜晚》
歌詞源自美國作家艾吉(James Agee,1909-1955),於1934年出版的“允許我遠航”(Permit Me Voyage) 詩集中之「在這閃亮的夜晚」。
作曲者為美國現代作曲家勞瑞森(Morten Lauridsen, b. 1943),畢業於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 California),主修作曲。目前是洛杉磯大師合唱團(Los Angeles Master Chorale) 的駐團作曲家,也是南加州大學作曲系系主任。本曲是勞瑞森接受2005年美國合唱指揮協會(The 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委託創作組曲《夜曲》(Nocturnes)的其中一首。其音樂線條優美富有張力,速度運用上以明顯的快慢對比,營造星空夜晚的靜謐,展現出敘事詩中豐富深沉的情緒。又兼具古典保守傳統的特質,以簡單的樂曲結構來表現合唱人聲之美,而且在此簡單與純淨的結構中,流露著歌詞豐富的內涵,與如詩如畫般的美感。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
of star made shadows round,
Kindness must watch for me
this side on the ground

The late year lies down the north
All is healed, all is health
High summer holds the earth
Hearts all whole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
I weep for wonder
Wondering far alone
of shadows on the stars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 在這燦爛的夜晚

在這燦爛的夜晚
熠熠星光環繞夜幕之上
仁慈地上蒼必定正看照著
那站在大地上的我

寒冬向北方遠去
(春天)療癒了萬物,大地欣欣向榮
盛夏籠罩大地
完滿了萬眾之心

在這燦爛的夜晚
我為這奇景低聲啜泣
獨自一人漫步在
由星光所織成的天幕之下

就在這燦爛的夜晚

Famine Song/《飢荒之歌》
卡雷頓(Matthew Culloton),指揮、作曲家、製作人與教育家。於協和學院(Concordia College) 取得音樂教育學士學位;並於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主修合唱指揮。為明尼蘇達藝術家合唱團創團(Minnesota Choral Artists) 創團藝術總監與指揮,聖保羅教堂唱詩班指揮,亦是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aint Thomas) 的兼職教授。2004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州合唱指揮協會(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of Minnesota) 年度傑出青年合唱指揮獎。
維達(VIDA),是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Bloomington Indiana)由四位女子所組成的人聲樂團,成員分別來自新英格蘭、紐西蘭以及美國中西部。她們的作品多為世界各處的傳統歌曲。她們透過自然傳唱的方式,向聽眾傳達直接且即時的情緒、藝競,也以歌曲中富有的傳統素材成就她們的風格。
此曲創作靈感來自蘇丹(Sudan) 編織籃,對20世紀80年代飢荒的痛苦與希望表達她的期許。這是一首非常不尋常、令人著迷的歌曲,卡雷頓充分的捕捉住原始版本的淒美。

Famine Song

Ease my spirit, ease my soul,
Please free my hands from this barren soil.
Ease my mother, ease my child,
Earth and sky be reconciled.
Rain, rain, rain.

Weave, my mother,
weave my child,
Weave your baskets of rushes wild.

Out of heat, under sun,
Comes the hunger to ev'ry one.
Famine's teeth,
Famine's claw on the sands of Africa.
Rain, rain, rain.

Weave, my mother,
weave my child,
Weave your baskets of rushes wild.
Rain, rain, rain. 飢荒之歌

安撫我的精神,慰藉我的靈魂,
讓我從這貧瘠的土地中獲得自由

垂憐我的母親,解救我的孩子,
讓天地再度合而為一。
下雨吧! 下雨吧! 下雨吧!

編織吧,大地母親,
編織吧,大地孩子,
交織出滂沱的荒野雨幕。

在豔陽下
飢餓的人群失去熱量
饑荒的利齒,
饑荒的尖爪刻痕在非洲的沙上。
下雨吧! 下雨吧! 下雨吧!

編織吧,大地母親,
編織吧,大地孩子,
交織出滂沱的荒野雨幕。
下雨吧! 下雨吧! 下雨吧!


戰爭我不愛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兒不見了》
一首著名的反戰歌曲 , 源自於烏克蘭民謠。其創作受到俄國小說〈靜靜的頓河〉啟發,書中描述20世紀初頓河邊的一個哥薩克村莊,村中的年輕人正要出發到白軍營地去,他們即將捲入俄國的内戰。哥薩克的妻子唱著搖籃曲哄孩子入睡:“鵝在什麼地方啊?——進蘆葦去啦。”“蘆葦在什麼地方啊?——姑娘們砍掉啦。”“姑娘在什麼地方啊?——姑娘嫁給哥薩克啦。”“哥薩克在什麼地方啊?——上戰場去啦……”。
1956年,美國極具傳奇性的民歌手彼德‧席格(Pete Seeger,b.1919)改寫了這首歌詞。 他反對侵略戰爭,眼看著二次大戰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青年就像哥薩克一樣,命中註定要去打仗。 於是他把“蘆葦”改成“花兒”,如同哥薩克搖籃曲一樣,花兒被姑娘們摘走了,姑娘們嫁人了,她們的丈夫打仗去了。 這些年輕人戰死了,他們的墳墓很快被人遺忘。 下一代的姑娘們又來摘花,並不意識到花兒下面是墳墓,這些姑娘們又嫁人,她們的丈夫又去打仗。因此,作者問道:“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席格以溫和的方式傳遞戰爭周而復始的荒謬和反戰的訊息,深切地期盼世人能從中省思。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Young girls picked them every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Gone to young men every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Gone to soldiers every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Gone to flowers every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花兒都去向何方

花兒都去向何方
長久以往
花兒都去向何方
少女們將它們一一摘去
幾時他們才會學乖

少女們都去向何方
長久以往
少女們都去向何方
一一去向年輕漢的身旁
幾時他們才會學乖
年輕小夥子們都去向何方
長久以往

年輕小夥子們都去向何方
一一都成了阿兵哥
幾時他們才會學乖
阿兵哥們都去向何方
長久以往
阿兵哥們都去向何方
一一都長眠墓園裡
幾時他們才會學乖

墓園都去向何方
長久以往
墓園都去向何方
一一都淹沒在花叢裡
幾時他們才會學乖


Blowin’ in the wind /《飛揚在風中》
二次戰後,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美國也不例外;1957年越戰爆發,掀起一股反戰熱潮,在此情境下,素有美國民歌宗師之稱的鮑伯‧迪倫(Bob Dylan, b.1941) 於1962年,創作了這首非常著名的反戰歌曲《飛揚在風中》,他擷取黑人靈歌《再也沒有拍賣台》(No More Auction Block) 的部分旋律,並且仿照鄉村歌曲《我真的不想知道》( I Really Don’t Want to Know) 的歌詞編排方式。
雷湯姆斯 (Len Thomas) 則重新編寫合唱曲,將美國愛國歌曲《美國》(America) 與原曲的旋律巧妙地交織起來,隨著自由鐘聲的動機,更加深原曲中世人追求自由和捍衛和平的決心。雖然「Blowing in the wind」的時代背景是越戰時期的美國社會,但是這首歌的意境卻是「放諸四海皆準」,始終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Yes, '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Yes, 'n'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Yes, 'n'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s he knows
And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Yes, '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s his head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飛揚在風中

一個男人必須走過多少路
在他被稱為男人之前?
一隻白鴿必須飛過多少海洋

才能在沙灘上安睡?
加農炮還得發射多少次

才會被永遠禁止?
答案啊,朋友!就飄在風裡

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一個人得仰望幾次
才能看見藍天?
一個人得有多少雙耳朵

才能聽見人們的哭泣?
還得有多少人死亡

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死去?
答案啊,朋友!就飄在風裡

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一座山能存在多久
在它被沖刷入海之前?
人們能夠存活多少年

在他們獲得自由以前?
一個人可以掉過頭去幾次

假裝什麼都沒看見?
答案啊,朋友!就飄在風裡

答案就飄在茫茫的風裡


樂動‧躍動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帕特利金(Donald Patriquin, b. 1938)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幼年時擔任過教會唱詩班歌手與環境生物學的背景,對於他日後成為表演者、指揮,以及作曲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歌曲不但符合語言音韻的特性,更有著濃厚的可歌性,深受合唱人士的喜愛。
這首典型的魁北克民謠是選自帕特利金所編寫的「六首加拿大早期歌謠」,歌曲中的小修士正面臨美色與貪婪的考驗。帕特利金以輕快的速度、流暢的琴聲伴奏串連全曲五個樂段,並運用女聲、男聲間相互對唱與接唱的形式,搭配弱起拍子、切分音型、曲調增值等手法,來展現幽默、詼諧的舞曲風格。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O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apuchon je lui donnerais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lon la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marcher.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einturon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hapelet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froc de bur' je lui donnerais

S'il n'avait fait voeu de pauvreté
Bien d'autres chose je lui donnerais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頭巾送給你。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隆隆的水車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水車的運轉聲你難道聽不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腰帶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念珠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僧袍送給你。

假如他未曾許下終身神貧的誓言,
我的許多東西都將送給他。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帕特利金(Donald Patriquin, b. 1938)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幼年時擔任過教會唱詩班歌手與環境生物學的背景,對於他日後成為表演者、指揮,以及作曲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歌曲不但符合語言音韻的特性,更有著濃厚的可歌性,深受合唱人士的喜愛。
這首典型的魁北克民謠是選自帕特利金所編寫的「六首加拿大早期歌謠」,歌曲中的小修士正面臨美色與貪婪的考驗。帕特利金以輕快的速度、流暢的琴聲伴奏串連全曲五個樂段,並運用女聲、男聲間相互對唱與接唱的形式,搭配弱起拍子、切分音型、曲調增值等手法,來展現幽默、詼諧的舞曲風格。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O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apuchon je lui donnerais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lon la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marcher.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einturon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hapelet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froc de bur' je lui donnerais

S'il n'avait fait voeu de pauvreté
Bien d'autres chose je lui donnerais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頭巾送給你。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隆隆的水車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水車的運轉聲你難道聽不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腰帶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念珠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僧袍送給你。

假如他未曾許下終身神貧的誓言,
我的許多東西都將送給他。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帕特利金(Donald Patriquin, b. 1938)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幼年時擔任過教會唱詩班歌手與環境生物學的背景,對於他日後成為表演者、指揮,以及作曲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歌曲不但符合語言音韻的特性,更有著濃厚的可歌性,深受合唱人士的喜愛。
這首典型的魁北克民謠是選自帕特利金所編寫的「六首加拿大早期歌謠」,歌曲中的小修士正面臨美色與貪婪的考驗。帕特利金以輕快的速度、流暢的琴聲伴奏串連全曲五個樂段,並運用女聲、男聲間相互對唱與接唱的形式,搭配弱起拍子、切分音型、曲調增值等手法,來展現幽默、詼諧的舞曲風格。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O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apuchon je lui donnerais

Danse, mon moine danse!
Tu n'entends pas la danse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lon la
Tu n'entends pas mon moulin marcher.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einturon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chapelet je lui donnerais

Ah! Si mon moine voulait danser!
Un froc de bur' je lui donnerais

S'il n'avait fait voeu de pauvreté
Bien d'autres chose je lui donnerais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頭巾送給你。

跳舞吧!我的小修士跳舞吧!
舞蹈的音樂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隆隆的水車聲你可否聽見?
磨坊裡水車的運轉聲你難道聽不見?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腰帶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念珠送給你。

啊!如果我的小修士想跳舞,
我就把僧袍送給你。

假如他未曾許下終身神貧的誓言,
我的許多東西都將送給他。

Noche de Lluvia /《下著小雨的夜晚》
羅賓諾維奇(Sid Robinovitch, b.1942),加拿大曼尼托巴人。他的器樂和人聲作品種類相當廣泛,除了許多古典音樂團體的委託創作外,也為電影、廣播和電視從事音樂創作。羅賓諾維奇的作品中,份量最多的是合唱作品,這些合唱作品深受民歌和傳統音樂以及一些非西方音樂要素的影響,尤以猶太和西班牙民樂的編曲與創作為其特色。《Canciones por las Americas》(拉丁美洲之歌) 是2000年受加拿大合唱指揮協會委託創作之作品,在這組合唱作品裡,共有三首,可感受到羅賓諾維奇對詩歌文字表達的敏銳性,運用音樂裡不同的速度,情緒,特色來呈現歌曲間對比的風格,每一首歌曲都嘗試呈現拉丁美洲文化不同的層面。

烏拉圭詩人伊芭波露(Juana de Ibarbourou, 1895-1978)。其詩作充分展現女性的細緻與韌性。二十四歲歌頌愛情與大自然的《鑽石的語言》(Las lenguas de diamante),初試詩聲即一鳴驚人,脫離現代主義異國情調的詩風;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嘗試《風中的玫瑰》(Las rosa de los wentos),及至後來越臻成熟的顛峰作品,如《失落》(Perdida)、《黃金與暴風雨》(Oro y tormenta)和《過客》(La pasajera),奠定她在拉美女性文學的地位。所作詩句洋溢青春活力,激情蕩漾亦見溫柔婉約,似野花的清香;後期作品擴大視野,詩體亦見琢磨,詩意寓意深遠,對生命的關懷亦見大愛。1929年在首都孟都的國會山莊將她尊封為「美洲的貞德」。(按:貞德西語名稱為「璜娜」)。

這首詩歌為《Canciones Por Las Américas》組曲的第一首,相當具有傳統西班牙的風味。內容主要是敘述一對愛人在下著小雨的夜晚,傾聽著雨聲就好似手指輕敲在玻璃窗上一樣,想像那些可愛迷人的小雨滴曾在天空沉睡,見過太陽,如今它輕巧快樂的落下,掛在松枝深處彷彿一顆顆璀璨的鑽石。而地面上,搖曳如波浪的麥田和生氣蓬勃的草地,因為這天降甘霖而顯得快樂不已,這對愛人也因為這輕風細雨好像與世隔絕一般。婉轉的旋律在鋼琴伴奏探戈 (Tango) 的節奏裡,將烏拉圭詩人伊芭波露詩中細膩的情感,生動地表達其意境,令人陶醉流連不已。

Noche de Lluvia

Espera, no te duermas
Quédate atento a lo que dice el viento
Y a lo que dice el agua que golpea
Con sus dedos menudos en los vidrios

Todo mi corazón se vuelve oídos
Para escuchar a la hechizada hermana,
Que ha dormido en el cielo,
Que ha visto el sol,
Y baja ahora, elástica y alegre

Escuchemos el ritmo de la lluvia
Apoya entre mis senos
Tu frente taciturna
Yo sentiré el latir de tus dos sienes,
Palpitantes y tibias

¡Cómo estará de alegre el trigo ondeante!
¡Con qué avidez se esponjará la hierba!

¡Cuántos diamantes colgarán ahora
Del ramaje profundo de los pinos!

Espera, no te duermas. Esta noche
somos los dos un mundo,
Aislado por el viento y por la lluvia
Entre las cuencas tibias de una alcoba 下著小雨的夜晚

等等,妳先別睡
注意聽聽看風在說什麼
也聽聽清洛在玻璃窗上的
雨滴在說什麼

我全心全意地聽著
聽著那迷人的雨滴
她曾經在天空中沉睡
她曾見過太陽
如今,她輕巧快樂地落下

我們一同來傾聽雨的節奏
將妳安詳的面容
倚靠在我的懷中
我將感受到妳雙鬢的脈動
如此地規律而溫暖

如波搖曳的麥田,是多麼地快樂

生氣蓬勃的草地,是多麼熱切地想要長大
而今,多少掛在松枝深處的雨滴
如同鑽石一樣

等等,妳先別睡
今夜,我倆就是一個世界
在溫暖的臥室裡
因輕風細語而與世隔絕

Oye la Musica/聽那音樂

Oye La Música

I hear the rhythm of life in music.
I hear the rhythm of life in song.
I know the rhythm of life is beating,
because the rhythm of life is strong.

I feel the rhythm of life around me,
because the rhythm is ev'rywhere.
I know the rhythm of life is growing,
Because the music is ev'rywhere.

And in the street I hear music,
percusion, and sound.
It is the life of the rhythm that turns the
beat around.

Oye la Música. The rhythm of life.
Oye la Música de la vida.
Oye la vida en la canción.
Porque la Música es el ritmo,
porque la Música es vida.

Oye la Música. The rhythm of life.
I hear the rhythm of life in music.
I hear the rhythm of life in song.
I know the rhythm of life is beating,
because the rhythm of life is strong.

The rhythm of life -- is music.
The rhythm of life! La vida! 聽那音樂

我在音樂中聽到生命的旋律。
我在歌聲中聽到生命的旋律。
我知道生命的旋律正在跳動,
因為生命的旋律真強勁有力。

我感覺生命的旋律圍繞著我,
因為那旋律無所不在滿滿是。
我知道生命的旋律正在生長,
因為那音樂無所不在滿滿是。

在街上我聽到音樂聲,
打擊樂器的聲響。
是旋律的生命打造了那節拍律動。


聽那音樂。生命的旋律。
聽那生命的音樂。
聽那歌聲裡的生命。
因為音樂是旋律,
因為音樂是生命。

聽那音樂。生命的旋律。
我在音樂中聽到生命的旋律。
我在歌聲中聽到生命的旋律。
我知道生命的旋律正在跳動,
因為生命的旋律真強勁有力。

生命的旋律--是音樂。
生命的旋律!生命!

susan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看美加東照片,覺得雖然錢花很多、飛機飛很久、拉車拉好遠、走路走好久,還是很值得的旅遊。

susan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在1994年寒假帶著女中20個學生與自己的兩個孩子去美西玩15天(女中辦的國外營),第一週在加洲Homestay(我和小兒子在其中一家很有中國味的)美國家庭,女主人是知性上班族, 約50歲, 身材絞好, 品味高, 她先生以前曾經在中國當工程師,所以很多中國的擺飾, 第一週每天上午到一間教堂學英文, 下午就去附近逛逛,還去了聖地亞哥 水族世界 , 環球影城, 360度的Magic Mountain, 加洲大學. 大兒子在另外一個家庭, 週末Homestay父母還帶(他們有三個孩子)他回住在賭城附近的爺爺家, 賭城的照片美倫美奐,我看了羨慕極了, 我們這一家(女主人和另一位已經在那兒Homestay半年的德國年青人約25歲)是去海邊 , 車子開進船裡, 渡海到對面的小島玩. 有一晚, 她們請了朋友來家裡烤肉, 一進門女主人招待他們吃顆粒起士, 接著男貴賓開始用大烤肉架烤肉, 還有一晚, 我做了中國菜請他們吃, 也吃過德國朋友(他嚮往明星夢)做了他爺爺教的德國菜, 我40歲第一次吃燭光晚餐, 燈還是開著但加了蠟燭的浪漫. 平常他們吃的很簡單, 一個主食(可能是雞或豬或牛), 一個沙拉 , 再加麵包,湯就以口口可樂替代. 第二週, 開始旅遊, 往北到優勝美地與舊金山, 參觀了柏客萊大學, 這一次旅遊, 我們對美國留下美好的回憶.

這一次去美加東也是抱著愉悅的心情去賞楓, 雖黃石公園很美, 尼加拉瀑布很壯觀, 不知是不是年老了18歲, 我覺得飛機飛太久, 去黃石公園還在機場等待轉機六小時, 終於落地了, 吃晚餐時已十點. 接著幾天下來拉車五六千公里, 到了紐約因住在郊外, 每天拉車到市區, 塞車也浪費了好多時間, 不坐車該高興了, 但走路又赱得累極了. 選錯旅行社也有關係 , 團費還15萬, 我們以為會跟去年去的捷克奧地利一樣的享受.

飛機上往下看, 這麼一個富庶的國家, 為何有雷曼兄弟這麼貪婪, 次級貸款禍害全世界. 看到有些紐約和平的理性正義靜坐人士, 還該給他們拍拍手 , 要是組織再做好環境清潔與部份脫序成員的約束就更好了.


susan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691.jpg 要慢活、樂活。

susan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